科学素质对于青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孙惠玲委员提出,要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
孙惠玲在调研中发现,我国中小学科学素养教育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科学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专业性不强等。同时,科学素养教育评价普遍以成果导向为主,存在功利化倾向,对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科学素养培育过程关注不够。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不够,馆校合作亟待加强。
“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全面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孙惠玲看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全面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胜任并高质量落实科学课程目标。
为此,她建议建设一支较为稳定的,具备从事科学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以满足科学课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的特点和要求。将科学素养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开展精准培训与教研,专业引领和因需服务相结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
“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评价、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评价等,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助推科学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孙惠玲建议建立协作机制,加强馆校合作,合理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如中小学与社会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成立科普场馆,与科研院所等机构组成科技教育联盟,作为科技教育“第二课堂”,形成科普教育共建共享工作机制,精准服务学校和学生的教育需求。
“建立科技活动体验、学习效果评估、服务满意度评价等跟踪反馈机制,条件成熟的可以纳入学校课程方案,共同构建常态化的校内外科技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孙惠玲建议开发“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系列科普活动,强化优秀项目示范引领,不断推出科技场馆青少年科技教育精品课程,重点培育一批科普场馆展品资源与科学课程标准相结合的科学教育项目。